吕氏春秋读后感
时间:2025-06-06 实用申请书吕氏春秋读后感(通用八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吕氏春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1
“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经典的书籍更是令我震撼,无关别的原因,只因它传承下来的道理深深的刻在中华儿女的骨子里。
而我最喜爱也最有感触的当属经典《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很明显,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是吕不韦就算再厉害他也不是神,他不会料到后来执政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并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起初,我对它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在看到《爱情公寓》中吕子乔嘴里老是挂叨着“吕氏春秋有云”这几个字,这让我不禁好奇,这本书到底是啥?于是,我上网了解了这本书,而我对它的兴趣也源于这一刻......
《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虽说在内容上颇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
也许有人会问:“你说《吕氏春秋》有云,那它到底云啥?”想知道?我们一起往下看好了。
云一:尊师
尊敬老师,是我们学生主要学习的第一件大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可以告诉我们,中国人对老师的位置是看的那么重。
《吕氏春秋》有云:“事师之犹事父也”“疾学在于尊师”“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如果你想要学的好,就要学会尊敬师长,不论他是贵贱贫富,你都要尊重他。以上三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劝学》,这三句话无一不告诉我们要尊重我们的老师,尊师是中华的传统,老师,就像长明的灯,点燃了自己,照亮了每一位学生。尊敬老师,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是对老师艰苦劳动的最大尊重,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做到尊师敬长了吗?在路上你看到老师你会微笑的和老师打招呼吗?课堂上你是在认真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在搞小动作吗?当老师批评你让你不满的时候你是否有想过是谁在挑灯改作业?而我只想说的是,尊重老师不是说说而已。
云二:行孝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中华儿女自小就知道长大后要孝顺父母,《吕氏春秋》有云:“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听到这三句话,你是否会想到背着父亲上学的李勇,辞官照顾祖母的李密,亦或是卧冰求鲤的王祥?乌鸦反哺,其行为孝,父母养子,子不待之,实为不孝。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却一天天变老,看着他们的头发一根根变白,你是否会想起有多少个日夜,他们在你失意时给你鼓励,在你痛苦时给你温暖,在你最需要爱的时候给了你家的港湾,为你遮风挡雨,为你不辞辛苦,为你付出了他们的容颜,为你操劳到驼背……
我的一个同学总在我们面前说她的父母怎么怎么样,怎么唠叨她,其实我想说的是,父母唠叨是为了我们好,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到底为你付出了多少,别等到他们老了才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所以,孝顺父母,无需大作为,小事就好,我们要延续这个传统。
云三:廉洁
廉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
《吕氏春秋》有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意思是面对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却始终不改变做人的准则,才可以称得上廉洁。也许你会认为反腐倡廉对我们来说似乎还过早,但我们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最容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及早进行廉洁教育,就如同提前为我们筑起一道“防腐墙”,让廉洁美德得以传承。
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教给我的道理很多,也让我看到了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所传承所弘扬的中华美德。
不只《吕氏春秋》这本经典,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变迁,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我们更应看到中华人民历经几千年来恒古不变的传统美德……
作为青少年,在当今社会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弘扬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品读经典,你会发现更多……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2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而自汉武帝以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一个有着合理内核,同时也有不少腐朽因素的一家学说定于一尊,自此而后,中国的思想被强制归于儒学,儒家学说中优秀因素得以发扬光大,但儒学中的腐朽方面也大行其道。
《吕氏春秋》出现于先秦诸子晚期,针对当时的诸子百家予兼收并蓄,保留了各家思想的合理内核,可以说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比如关于君臣关系、亲子关系方面,儒家主张忠与孝,几乎是无条件的服从,少有下对上的矫正和叛离,其实,想一想,这合理吗?现实吗?科学吗?
儒家根本不讲科学不科学,完全是旧对新、老对少、君对臣、亲对子的一边倒,体现其腐朽、顽固的一面。
咱们再看看《吕氏春秋》是怎么说的吧。
“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有始览/第一》)
在总体上坚持臣对君的服从,子对父的服从的情况下,又提出了要有个是非曲直,要有原则。什么原则呢?
“夫覆巢毁卵,则凤凰不至;刳兽食胎,则麒麟不来;干泽涸渔,则龟龙不往。”
也就是说,你即使是君主也好,父母也好,都不能走极端,你把鸟巢毁坏,把鸟蛋都拿走,那凤凰不会再来,你把动物全部杀死而且把幼崽也一同杀死,那么麒麟就不可能来了,你竭泽而渔,水干了,湖枯了,那么神龟神龙就再也不存在了。
你走极端,把老百姓的血汗都榨干了,那么老百姓就再也不是支持你、拥戴你了,甚至会走向反面。所以,要坚持,“君虽尊,以白为黑,臣不能听;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WwW.373939.com
这是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矫正。
引申一下,对于政府的政策或法令,也是一样,臣民(国民)也应采取同样的'态度,政府虽强,以白为黑,民可以不服;官员虽尊,以黑为白,民有权不服从。这就把群众抵抗暴政提供了合法性的论证。
当然,这也是始皇帝不喜欢吕不韦的原因啊。
其实吕不韦是一个了不起的人,是个大学问家,《吕氏春秋》也是一部了不起的书。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3
这个寒假,我看完了《春秋战国》这本书,因此,我了解了许多的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物,里面有我佩服的人,有我痛恨的人。
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幽王即位,周幽王不像周宣王励精图治,而是荒废朝政,只知道吃喝玩乐,还费了后和太子,还为了让褒姒笑,弄了个烽火戏诸侯。终于,被候的父亲杀掉了,真是大块人心。我痛恨虞公,为了玉璧和宝马而让晋国灭掉了自己的亲戚国,结果唇亡齿寒,也被晋国一举歼灭。我也痛恨宋襄公,他空谈仁义二字,他就是说过了头,才导致宋军大败,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尸积遍野,自己也中箭身亡。
在这本书里,还有我很多佩服的人。我佩服管仲,他足智多谋。我佩服扁鹊,因为扁鹊医术高超,救死扶伤,连五天五夜不省人事的赵简子都可以一看便知。我佩服吴起,因为他武艺多加,立下赫赫战功,一下子就拿下了秦国的五座城池。我佩服蔺相如,因为他很机智又谦虚,成语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就是起源于他。我还佩服甘罗,因为他十二岁就当上了卿,而且勤奋好学,能言善辩。
《春秋战国》让我了解了那么多的历史,真是一本优秀的历史教科书。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4
百里奚,助秦穆公成就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秦穆公是春秋五霸的基础之一,秦穆公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有百里奚,就犹如齐桓公有了仲达啊!百里奚,很有才能,常常向秦穆公推荐贤人,治理百姓,训练军队,样样精通,国家大事,治理得井井有条,好似管仲!出谋划策,谁人能比?他告别妻子前伤悲万分,今日得了富贵,难道就忘了妻子儿子了?不是,是国事太忙了,但是,因为有个老妇人要求给相国百里奚弹琴,说起了那件事,百里奚把老妇人招过来看,果然是自己的妻子。
阻止秦穆公,但秦穆公不听,多亏了秦穆公的女儿,才把他们放了。这给晋囊公埋下了绝大的`后患,为自己的国家挖了一个坟墓,为自己也挖了一个坟墓,后来,孟明视攻下两个城都,一个王城,杀得晋军做缩头乌龟,两次失败,秦穆公都把错误归在自己身上,他真伟大!百里奚也有功。
百里奚,只值五张黑羊皮,但是本事不是黑羊皮那么大!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5
夫差,闾里的继承人,闾里攻打越王勾践,此时,吴强越弱,闾里大意轻敌,不听伍子胥之言,只会猛攻,不知智取,被击得大败,自己也受了伤,在路途中伤重不治而死,在临死前,闾里对自己的儿子夫差说:“一定要打败越人,为吾报仇。”夫差含泪点点头,闾里便死去了,闾里死后,夫差还没开始骄纵,还挺细心的嘞!他每天让人对他说:“夫差,你难道忘了你父亲是死在越人手里吗?”夫差含泪说:“我绝不忘记。”他还让伍子胥训练士兵,吴国逐渐变强,一举将越国击得大败,越国的国君勾践求和,愿意为夫差效劳,夫差骄纵的性格从此开始。
夫差天天穿华丽的衣服,不食五谷,不问朝事,弄得诸侯背井离乡,民怨军愤,夫差什么进谏都听不进去,连功劳最大、闾里答应把半个国家分给他他却不要的伍子胥的进谏也听不进,对外滥施讨伐,伤亡惨重。还听贪臣小人之言,让伍子胥自刎,伍子胥临死前,让他的'家人把他的眼睛挖出来,看看吴国是怎么灭亡的,勾践已被放了回去,他卧薪尝胆,势力一天比一天旺盛。吴国还不知,夫差又士兵讨伐楚国,这时的吴国已外强中干了。勾践开启全国总动员,将夫差击得大败,夫差求和不成,临死前,他让他的家人将它的用白布抱住,无脸见地下的伍子胥。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是人落后,小朋友们看见了吗?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6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本领高强,特别会出谋划策,他的机智,使吴王闾里当上皇帝,成就霸业。但可悲的是,他的父亲和兄弟皆是被残暴的楚平王给害死,于是,伍子胥不得不装疯卖傻,逃到街上,吹箫乞讨过日子,后来,被公子光的谋士被离发现,被离知道伍子胥是个有才能的'人,于是大喜,把他带到公子光面前,公子光也大喜,认伍子胥为上大夫,把他养在身边,后来,伍子胥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成就霸业,公子光也就是吴王闾里。
吴王撩乘楚平王去世之际,派兵围攻楚国,想不到楚国早有埋伏,倒把吴国杀了个片甲不留,吴王撩进退两难,伍子胥觉得这个机会甚好帮助公子光夺取王位,于是就向公子光推荐了一个勇士——专诸,他知道吴王撩喜欢吃鱼的时候,就先去学做鱼,在吴王撩的宴会上把煮熟的鱼带到桌子上,在鱼腹里藏了一把小刀,吴王撩吃到鱼腹里的时候,专诸把小刀拔出来,一把刺死了吴王撩,自己也被吴王撩的士兵给杀了。伍子胥为公子光的贡献又进了一步。
伍子胥,真机智,用自己的计谋和别人的力量辅助公子光。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7
这一学期读了不少书,感觉每一本书都蕴藏无穷的奥妙。然而我最想谈的是我花了近一个月读完的《吕氏春秋》在我看来,它实在不失为一本好书。我更加认为它不仅是一本历史书,不仅具有研究价值,它更是一本谏书。上谏君王,下谏臣子百姓,甚至于我认为这本书的作用于今世之人亦有可谏之处。
书里面讲了很多道理,大致可分为:珍惜生命,君子品行,为王之道以及如何作战,这四个方面。当然这只是我自身总结概括的.,可能不是那么准确。不过这四个方面却又可以伸出许多细节旁枝来。每一个方面都包含了诸子百家,各个学派对于其是如何看法,举例为证一一叙述。我读时觉得它是一部真正能使人心情平静的书。
我想就珍惜生命和为王之道来说吧!珍惜生命,与现在所认为的不同。那时是说如何保养身体。保养身体不在于用美味佳肴,锦罗绸缎来使味蕾丰富;使外表华丽;使内心满足。而是要顺应自己的身体,给它所需要的。并非顺应自己的欲望来使身体劳累。这和现在的人不同,现在的人所谓享福,无非是什么也不干,吃好喝好。非把自己得出富贵病不可。可是古人呢?书中说。君子并非佳肴,绸缎,而是知道这些不利于保养身体。自然也就称不上爱惜生命了。因此许多人宁愿食五谷。穿麻衣。
因而朴实无华的生活,才算是对生命的珍视。
为王之道又在于要顺应百姓,顺应四季,礼贤下士等。“顺应四季”在我看来多具老子思想。吕不韦也看得很透彻嘛!很多帝王就是不顺应四时变化,仗权势而改天换地。“夏天要让它下雪,冬天要而它艳阳高照”等类似做法,才会导致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的事发生。其余两项自不必多说。
在读《吕氏春秋》时,我发现初中学过的几篇文言文中,在《吕氏春秋》中也有涉及,不过也会有些东西是不受用的。并非全是精华,总之是一本不错的书。
吕氏春秋读后感 篇8
暑假,我读了一本非常有趣的书,名叫《春秋战国故事》,书中有许多发人深省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还要数《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承了王位,但是他天天吃、喝、玩,除了酒肉,就是女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位美人,叫褒姒,但他整天愁眉苦脸,没笑一下,周幽王为逗褒姒开一次笑脸,不惜重金请人出主意逗褒姒笑,贪财的小人虢石父想得到那一千斤金子,给周幽王出了一个馊主意,可昏庸的'周幽王却听信了他的谗言,把烽火台点上了,让诸侯们以为国王需要救兵,就纷纷赶来,可他们赶来了,国王却告诉他们没事,就让他们出尽了洋相,可最终,褒姒不但没笑,还弄得周幽王手下的大臣、将军都不信任他了,过了一段时间,敌军真的入侵周国了,当烽火台点着,可是没有一个救兵赶来,京城的兵马本来就不多,一下子就被敌军全打败了,周幽王也被敌军给杀了。那么,问题来了,周幽王拥有如此强大的诸侯军队,怎么会被打败呢?我认为,是因为周幽王他不讲诚信,以致诸侯们对他散失了信任,没来救他,所以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古人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如果一个人不讲诚信,就会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如果一家企业不讲诚信,公司就会倒闭;可如果一个国家不讲诚信,面临的就是亡国。
-
更多精彩的吕氏春秋读后感,欢迎继续浏览:吕氏春秋读后感
本文来源:http://www.373939.com/shenqingziliao/88829.html